傍晚在回家的路上,當車子行駛在大度路,看到水鳥們在安全島及關渡平原上飛翔覓食,讓我想起剛搬家到關渡的第一年,對當時身為都市小孩的我來說,只能用自然開放來形容新家的景色,那時的回憶,還停留在我腦海當中......
說到我的童年,就跟一般都市小孩沒什麼兩樣,公寓的鐵窗是我對外面世界好奇的舞台,沒有勇氣直接走入人群中,藉由鐵窗的保護,看著外面的人來人往,在這舞台上編織著一個個的故事。我從小就是個愛哭鬼,像大部份的小孩一樣,總是懷疑自己是被撿來的,所以才要懲罰我,叫我吃那些永遠都吃不完的飯。
哥哥總是嫌我丟臉,不肯帶我出去玩,我就哭;在家跟哥哥玩,把他剛排好的積木弄倒,他大聲的咆哮:媽媽!我不要妹妹,叫她回去!我又哭;看到哥哥不時的黏著媽媽撒嬌,然後用勝利的眼神偷瞄我,我也哭。當時我都想,誰叫我是撿來的小孩,哥哥跟媽媽認識的比較久,當然感情好。因為爸爸在情報局工作的關係,童年幾乎很少看到他。之前一直聽到哥哥說爸爸的事,我還很羨慕他有個爸爸。記得我第一次看到爸爸,是在我上幼稚園的時候,那天半夜睡著被叫醒,看到一個留著長髮及鬍子的人就是我爸爸,還拿好多國外的糖果、餅乾給我,從此爸爸跟聖誕老公公就畫上等號,因為他們都是一年才會出現一次。
以前我最快樂的時光,就是午睡醒來後的點心時間。媽媽都要求我一定要睡午覺,睡醒之後才有點心可以吃。對當時貪玩不愛睡的小孩來說,這是很大的一個誘惑。每次醒來媽媽都會把點心放在飯桌上,坐在旁邊看我吃完。有時是果汁牛奶配餅乾,有時是麵茶,有時是切丁的水果...媽媽為了鼓勵不喜歡吃東西的我,總是耍些小把戲來騙小女孩,像是邀我一起做饅頭,讓我自己捏個小豬造型,然後告訴我這個是我的,別人都不能拿,等我睡醒後就有小豬饅頭可以吃了。每天下午我都坐在飯桌前,對著窗外,一邊看著天空、一邊吃著我的點心。對一個5歲小女孩來說,這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時刻了......
後來,等我小學四年級,迷途的爸爸終於返家。隔年,我們全家搬到關渡,才開始培養父女感情。當時我從家裡頂樓,可以看穿整條大度路,路兩邊的關渡平原是那麼的美。傍晚的夕陽,照著整個關渡平原,水鳥緩緩的飛過天際,這樣的景象,美到讓我不願與人分享。每天早上,爸爸都會騎車載我去學校上課,對於不在學區內上學的我來說,早起是痛苦的。每天爸爸為了讓我不要打磕睡,機車騎在大度路上,他總會叫我看平原上的水鳥,然後對我說:早起的鳥兒有蟲吃,晚起的鳥兒沒蟲吃;早起的蟲兒被鳥吃,晚起的蟲兒吃鳥兒。琇,妳要當蟲兒還是鳥兒?我總是睡眼惺忪的回答:我要當晚起的蟲兒!然後我們就會大笑,我醒了,爸爸的目的也達到了。
透過車窗,我看到過去幸福回憶的景象,當初那個愛哭的小女孩不見了,美麗的關渡平原也不見了,但是雪白色的水鳥仍然在每年夏天都來報到。腦中想起,當初那個坐在鐵窗上,看著外面的5歲小女孩,她所知道的世界,就只是那十幾坪大的家。心中最大的慾望,就是將時間停留在午後吃點心的那段時光,因為那是母女倆最親密的時刻......
2005/08/07
這是誰的選擇?
最近我看「科學人」有一篇文章探討的是 - 選擇多不等於好。這是一篇美國的研究報告,在心理學上來說,有所選擇當然比毫無選擇要好,但是選擇多,不見得永遠優於選擇少。怎麼說呢?作者針對為什麼選擇變多,反而變得比較不快樂來做研究。文中說明二種人,一種人是極大化者 ( maximezer ),總是盡可能達到最佳選擇;另一種人是滿足化者 ( satisficer ),無論更好的選擇是否可能存在,只要「夠好」就好了。
以購買東西來說,極大化者會花較長時間做產品的比較,相對的就會花更長的時間才會決定買什麼。而滿足化者在找到一個符合他們所訂標準的東西之後,就不再尋找。極大化者會盡最大的努力去閱讀商品資訊、查購物雜誌、嘗試新產品,而且他們也會花較多時間比較自己與他人的購買成果。當然不可能做到一一查看所有的產品,所以,當極大化者做了一個選擇之後,有可能會因為沒有辦法完全調查清楚而感到煩惱。結局是,比起滿足化者,他們的確是更有機會做出客觀的條件,但是所獲得的滿足感較少。
我個人比較偏向滿足化者,對於商品購買,只要看到符合我需求的標準我就會買,因為我不想再去做比較。選擇越多,有時候反而失落越多。當我看到很多可以選擇時,會開始煩惱哪一個才是最適合我的,相對地得失心更重,就怕自己下的決定錯誤。如此一來,有時最後選擇的商品與我當初所設想的完全不同,心中買的莫名其妙。我就曾經發生,原本只想去百貨公司買瓶化妝水,最後搞到去sisley專櫃不但買化妝水,還買了日霜、眼膠、乳液、防曬用品等。結帳時我的腦中一堆問號......
當然,也有可能購買到實際上不適合我的商品。但是我不會後悔。機會溜走會讓人懊惱,同樣的,我們也有可能為了自己做的決定而感到遺憾。在感情上,我從不後悔!一旦我所認定的戀情,就不再比較,就算當時有再好的人選出現在我面前,也不為所動。即使所選擇的對象不適合我,我也從不覺得遺憾.......因為,我從不認為人可以比較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不同的人與我交往,我與對方的相處模式也會有所不同。每段剛萌芽的戀情,我都會認真的對待,真的試過之後行不通,我會趕快放棄。因為不想耽誤彼此,而不是因為後悔,我相信自己的選擇,即使這個選擇在別人眼中看來是不適合的......其實我很討厭聽到別人說:早知道當初就不要選擇他!說了這些話,難道就可以扭轉一切嗎?我喜歡正面看待自己的選擇。
其實在職場上,我們多少都碰過這類選擇的問題,也曾困擾著我。想換工作還是繼續待在原來的公司?選擇現在的職務還是變動到另一個部門?回想過去,我更換工作都是因為走到盡頭,身心再也無法承受才選擇離開,每次結局都是滿腹的莫可奈何。只有這次,我的工作是我自己選擇的,我選擇去或留,我選擇職務是否調動,我選擇未知的壓力......這是我個人在職場上的一個突破,但是,目前為止我的選擇正確嗎?我不知道!當我在順境時,我慶幸;當我在逆境時,我思考;當我在無助時,我改變。不論我如何的煩惱,我就是不會後悔遺憾!
我不知道你們是極大化者或是滿足化者,只要你們過得快樂就好!
ps. 本篇文章參考2004年5月的「科學人」雜誌,第95~100頁,【心理學】選擇多不等於好
以購買東西來說,極大化者會花較長時間做產品的比較,相對的就會花更長的時間才會決定買什麼。而滿足化者在找到一個符合他們所訂標準的東西之後,就不再尋找。極大化者會盡最大的努力去閱讀商品資訊、查購物雜誌、嘗試新產品,而且他們也會花較多時間比較自己與他人的購買成果。當然不可能做到一一查看所有的產品,所以,當極大化者做了一個選擇之後,有可能會因為沒有辦法完全調查清楚而感到煩惱。結局是,比起滿足化者,他們的確是更有機會做出客觀的條件,但是所獲得的滿足感較少。
我個人比較偏向滿足化者,對於商品購買,只要看到符合我需求的標準我就會買,因為我不想再去做比較。選擇越多,有時候反而失落越多。當我看到很多可以選擇時,會開始煩惱哪一個才是最適合我的,相對地得失心更重,就怕自己下的決定錯誤。如此一來,有時最後選擇的商品與我當初所設想的完全不同,心中買的莫名其妙。我就曾經發生,原本只想去百貨公司買瓶化妝水,最後搞到去sisley專櫃不但買化妝水,還買了日霜、眼膠、乳液、防曬用品等。結帳時我的腦中一堆問號......
當然,也有可能購買到實際上不適合我的商品。但是我不會後悔。機會溜走會讓人懊惱,同樣的,我們也有可能為了自己做的決定而感到遺憾。在感情上,我從不後悔!一旦我所認定的戀情,就不再比較,就算當時有再好的人選出現在我面前,也不為所動。即使所選擇的對象不適合我,我也從不覺得遺憾.......因為,我從不認為人可以比較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不同的人與我交往,我與對方的相處模式也會有所不同。每段剛萌芽的戀情,我都會認真的對待,真的試過之後行不通,我會趕快放棄。因為不想耽誤彼此,而不是因為後悔,我相信自己的選擇,即使這個選擇在別人眼中看來是不適合的......其實我很討厭聽到別人說:早知道當初就不要選擇他!說了這些話,難道就可以扭轉一切嗎?我喜歡正面看待自己的選擇。
其實在職場上,我們多少都碰過這類選擇的問題,也曾困擾著我。想換工作還是繼續待在原來的公司?選擇現在的職務還是變動到另一個部門?回想過去,我更換工作都是因為走到盡頭,身心再也無法承受才選擇離開,每次結局都是滿腹的莫可奈何。只有這次,我的工作是我自己選擇的,我選擇去或留,我選擇職務是否調動,我選擇未知的壓力......這是我個人在職場上的一個突破,但是,目前為止我的選擇正確嗎?我不知道!當我在順境時,我慶幸;當我在逆境時,我思考;當我在無助時,我改變。不論我如何的煩惱,我就是不會後悔遺憾!
我不知道你們是極大化者或是滿足化者,只要你們過得快樂就好!
ps. 本篇文章參考2004年5月的「科學人」雜誌,第95~100頁,【心理學】選擇多不等於好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