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/06/02

改變與轉變

之前,看到新聞報導香港巴士阿叔罵人,阿叔大聲的說:「你有壓力,我有壓力」,讓我看到這一幕,覺得他還真是幸運ㄚ!換作是我,就算有壓力,也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大聲遷怒於人,那位被罵的年輕人,竟然還能跟大叔說:「不好意思!」更讓我覺得不可思議。那句「不好意思!」代表的是,年輕人也能體會大家都有壓力,或是後悔自己的行為干預...

這篇報導的最後結論,說明香港這個地方的生活緊張,所以民眾心中普遍壓力大。對映於台灣,不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台灣民眾在生活上也有不少的壓力,但是面對壓力,多是以消極的態度來面對。心中的苦,不輕易對別人說,以結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來抵抗壓力。然而,壓力的來源,通常來自於金錢。生活在資本主義下的我們,物質與金錢的擁有,將成為社會階級的指標。

每天看到新聞報導,窮困的家庭如何的討生活、過日子時,另一方面,看到享有特權的人,如何運用他們手中的資源,為個人或家庭帶來豐碩的財富。這些報導,看在我這種中產階級的上班族來說,真的是感到焦慮與不安。我每天努力工作所賺取的錢,如何的省吃儉用,財富累積的程度,在通貨膨脹、物價指數上漲之間,不知不覺地被消耗掉。心中焦慮地認為,不會有如特定人士的幸運機會,快速致富;也不願將生活走到窮困的地步,信用負債。這些想法漸漸的累積在心中,形成壓力,無法散去。

最近,我一直有個念頭,我從社會中一直得到資源,要怎麼回饋給社會?從南亞海嘯到印尼的大地震,看到國際間的互助,再看看國內對這種人文的報導,少的可憐,連一個「一碗麵家庭」的電視報導,都有濃濃的政治色彩。每天新聞都是哪個弊案、哪個貪污?負面消息罄竹難書(瞧!多麼學以致用),如同肥皂劇一般,心靈上的鼓舞,卻很貧乏。我對台灣的愛心捐款冷感,那些捐款到底流向何處,很難查證。很佩服投入志工工作的人們,得到微薄的津貼,卻願意付出滿滿的愛心。

這幾年,我試著改變我的物質觀念,東西夠用就好,用完再買。買東西前會先想一下,是否真的迫切需要?也許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打消念頭。我學會計較,算計著物質對我的急迫性及必需性。買東西時會先考慮價錢,也會去試著嫌貴,這樣可以在心中說服自己,這不是真的非買不可。當我打消一次買奢侈品的念頭,就不自覺的感到驕傲。

我希望將物慾降低,多提升些人文的關懷。我將身邊不需要或不常用的物品分類,為它們尋找主人。我查看社會團體需要哪些物品,一一打電話確認,將我手中不再需要的東西,能在下一個人身上再度使用。過去的我很浪費,不要的物品直接丟棄,有些甚至還狀況很好,丟掉的原因很單純:不需要!現在每個我要轉手的物品,我會確認真的還可以使用才脫手,因為我不是在施捨,是在找合適的主人。

最近,我剛把我的第一台筆記型電腦捐給桃園的聖保祿醫院,打電話給安娜修女時,我的心中滿是歉意地解釋配備的不足,如果他們拒絕,我也會接受。當修女告訴我,這台電腦可以給復興山區部落的原住民小朋友學校使用時,我竟然是那麼的開心!因為我找到真的需要它的主人,當時,在我掛上電話後,滿臉笑容,一邊包裝、一邊想,當小朋友看到這台電腦時,是不是也充滿興奮的心情...

我對於價值的改變及心態的轉變,是抱持正面的想法。也許我對社會付出的不夠,但是,我想一小步、一小步地跨出,也許沒有足夠的金錢回饋社會,但想付出的心卻是滿滿的。當我停下腳步,看看四週,發現適時的伸手一把,幫助別人也同時幫助自己的心。

刻意地去做是改變;自然地反應是轉變。不論改變或轉變,只要是好的,Just do it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