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/06/05

地球的外衣

我前幾天看科學人雜誌上有一篇談到全球暖化的專欄,讓我想到以前唸書時,我還曾經以這個主題寫過報告,當時我寫的是有關臭氧層破洞對地球的影響。說來慚愧,當時的報告是我以微薄的知識加上網路資料拼湊交差的。老實說,現在再看我寫的報告還真的很爛......

我讀了這篇雜誌專欄之後,又有更進一步對溫室效應的了解。在地球外圍有一層大氣層保護,在大氣層中有臭氧存在,臭氧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,將這些波長很短,有致命危險的幅射線,轉換成熱能,只有極少量的紫外線能到達地面。

其實在數億年前,大氣中並沒有臭氧存在,地球的表面受到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強烈照射,地面上沒有生物存在,僅有少數生物生存在水中,因為水能吸收紫外線,水中綠色植物不斷地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釋放出氧氣,擴散到空氣中,而其中一部分的氧氣在大氣層的上層,受到紫外線的作用,氧氣變成了臭氧而產生了臭氧層。

臭氧層對地球上的生命相當重要,因它能濾除紫外線,地球上生物才能登上陸地。但是,人為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累積,尤其是二氧化碳、甲烷及氟氯碳化合物(CFC),漸漸地在大氣層中累積,型成"毯子"。造成地球能量不平衡,照道理,來自太陽的熱要與從地球散出的熱相同。目前因為臭氧層變薄,阻擋太陽的入射能量降低,加上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累積,這條無形的毯子也吸收熱幅射,阻止這些熱幅射散逸到太空中。

聽起來,就像這條厚毯子"蓋住"了整個地球,外面的太陽照射所得到的熱能,卻很難散熱出去。如果加上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,如果還再製造出更多的二氧化碳,那麼有天我們也許就會被悶死。當然,這種說法太過誇張,但是我所要表達的就是,如果現在我們發現問題在哪裡,但是卻不去改善它,那麼,遭殃的會是後代子孫。

現在,因為禁用塑膠袋的功效,氟氯碳化合物已經減少,二氧化碳及甲烷就成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。工業發達所產生的一些產物,如汽車或工廠等,所排放的廢氣為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,農業沒落及林木砍伐也是造成減低二氧化碳分解的原因。至於甲烷,主要來源為垃圾場、廢棄物的燃燒所產生的產物,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政府要一直倡導垃圾分類的原因。

其實我們在生活中,多少可以盡點心力來維護我們所生活的環境,我也不是個什麼環保大師,但是我現在都會在車上準備購物袋,減少塑膠袋的使用(黃小育,對不起!害你家工廠生意變差...),在公司,我種小盆栽(雖然美觀的功能比環保的功能還大、每張紙我用完二面才丟掉、不收廣告傳單(again, 地球只有一個, you know...)、自己隨身帶手帕(不是為了裝淑女,而是減少使用擦手紙)。我知道我做的並不多,但是我會盡力去維持,希望可以變成我的一種習慣。

在今天6/5環保日,以這篇文章與我的朋友分享。

此篇文章參考2004年4月份的「科學人」雜誌;第60~69頁,「氣候學」拆除全球暖化的定時炸彈。

3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請記得先把"小紅"賣掉,
它也是二氧化碳的製造者!

PS.換兩輪的孔明車就好了

匿名 提到...


要把小紅賣掉
這比你垃圾分類強好幾百倍

匿名 提到...

不用賣!
賣了別人一樣開,
把他砸爛都不用開最好!
孔明車最好!